【阳光·科普】“惊蛰”节气养生小妙招:顺应春气,调养身心
惊蛰(公历3月5日-6日)是春季第三个节气,意为“春雷惊百虫”。此时气温回升、雨水增多,蛰伏的昆虫与动植物逐渐苏醒,自然界阳气升发,人体气血也从“冬藏”转向“春生”。
中医认为,春季对应肝脏,而惊蛰时节肝气旺盛,易克脾土(肝木过旺影响脾胃功能)。养生重点在于疏肝气、健脾胃、防外邪,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:
疏肝理气,避免肝火过旺
春属木,肝主疏泄,与春季生发之气相应。肝气郁结或过旺易导致情绪烦躁、失眠、头痛、目赤等症状。
(1) 情志调摄:保持心情愉悦,避免生气焦虑,可听舒缓音乐、练习书法或户外踏青。
(2) 饮食推荐:
多吃绿色蔬菜(如菠菜、荠菜、芹菜)清肝火;
饮用菊花枸杞茶(菊花3克+枸杞5克)疏肝明目;
少吃辛辣、油炸食物,避免助长肝火。
(3) 穴位按摩:按揉太冲穴(足背第1、2跖骨间凹陷处)、行间穴(足背第1、2趾间缝纹端),每次3分钟,可疏解肝郁。
健运脾胃,化解“春困”
肝气过旺易伤脾,加之春季湿气渐重,易导致脾胃虚弱,出现疲倦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等“春困”症状。
(1)饮食推荐:
多吃健脾祛湿食物,如山药、小米、薏米、茯苓粥;
适量吃辛甘发散之品(如韭菜、葱、香菜)助阳气升发。
(2)食疗方:山药莲子红枣粥(山药50克+莲子15克+红枣5颗+粳米100克),健脾益气。
(3)穴位保健:每天按揉足三里(膝下3寸)、中脘穴(肚脐上4寸),增强脾胃运化功能。
防“倒春寒”,避风邪
惊蛰后冷暖交替频繁,风邪、寒邪易侵袭人体,引发感冒、关节痛等。
防护建议:
饮食原则:
少酸多甘,清淡为主
运动养生:
升发阳气,适度舒展
推荐运动:
(1) 晨起散步:日出后慢走30分钟,促进气血流通;
(2) 传统功法:练习八段锦(如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)、太极拳,舒展筋骨;
(3) 拉伸导引:多做扩胸、伸懒腰动作,缓解肩颈紧张。
注意:运动以微汗为宜,避免大汗耗伤阳气。
三、惊蛰养生禁忌
惊蛰养生重在 “顺应天时”:疏肝气以助阳气升发,健脾胃以防湿困,避风寒以护卫表。通过饮食、运动、情志的调和,让身体与自然同步,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。顺应春生之机,唤醒身心活力!
中医科 | 国医馆
国医馆秉持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相结合的全面康复理念,提供一站式康复服务,推行预防、治疗、康复三者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,以中医气血、津液、脏腑、筋骨理论为指导,结合现代康复技术,形成具有脊柱脊髓损伤康复、关节损伤康复、脑卒中运动障碍病康复等中医特色的康复体系,依托“康复医学重中之重研究中心”,开展脊柱微调手法、密集针刺法、轮椅太极拳、三步摩腹法等中医特色疗法结合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、外骨骼机器人等先进的康复技术,起到整体康复疗效。
胡启龙
主任医师
擅长:诊治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脾胃失调,颈肩腰腿痛,失眠,中风及中风后遗症,脊髓损伤等疾病的中医传统康复治疗。
专家门诊时间:
中医科特需门诊:每周四上午
中医科:每周三下午
邵启蕙
主任医师
擅长:慢性咳嗽、哮证和喘证;“中风”等血管性疾病;不孕不育;消渴;胃肠道疾病的治疗。
专家门诊时间:
中医内科:每周一下午
袁力
副主任医师
师承于“岱下名医”吕学泰老前辈
擅长:心脑血管病、糖尿病、支气管炎、慢阻肺、胃脘痛、泄泻、结石、泌尿系感染、耳鸣、多汗症、不寐、眩晕、感冒、亚健康、皮肤病等疾病的辨证施治。
专家门诊时间:
中医内科:每周一上午、每周三上午
地点:
上海市松江区光星路2209号
国医馆楼(7号楼)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